羊常见寄生虫病图片收藏

时间:2020-8-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北京中科联合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zhongyizixun/m/22033.html
庆峰有料--提高您的养殖技术!

羊寄生虫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单纯的寄生虫病引起的死亡率不高。

1螨病

羊螨病是疥螨和痒螨寄生在羊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螨病又称疥癣、疥虫病,其具有高度传染性。本病主要发生于冬季、秋末和春初,主要通过接触或通过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厩舍、用具等间接引起感染。螨病是严重危害羊群健康的寄生虫病。

1.1病原与症状疥螨病的病原是疥螨科疥螨属的疥螨,疥螨一般寄生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该病始发于山羊嘴唇、口角、鼻梁及耳根,严重时会蔓延至整个头部、颈部及全身。绵羊主要病变在头部,患部皮肤呈灰白色胶皮样,称“石灰头”。病羊剧痒,不断在围墙、栏柱处磨擦患部,由于磨擦和啃咬,患部皮肤出现丘疹、结节、水泡甚至脓疱,以后形成痂皮和龟裂,严重感染时,羊生产性能降低,甚至大批死亡。

痒螨病的病原是疥螨科痒螨属的痒螨。痒螨对绵羊的危害特别严重。本病多发于毛长部位,初发于背部或臀部,以后很快蔓延至体侧。羊奇痒,患部形成水泡和脓泡,渗出液很多,尔后形成浅黄色脂肪样痂皮。病初羊被毛结成束,之后毛束脱落,皮肤裸露,患羊贫血,严重衰竭,寒冷冬季可大批死亡。

山羊患部多在耳壳内面,其患部形成硬而坚实,紧贴皮肤的黄白色痂块,炎症常蔓延至外耳道。病羊摇耳,常在硬物上摩擦,严重时引起死亡。

1.2诊断于患部皮肤与健部皮肤交界处剪毛后,将消毒刀与皮肤表面呈垂直角度刮至皮肤微出血,将刮取的皮屑置于载玻片上,用50%甘油水溶液处理后,置显微镜下观察,若见到虫体,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1.3防治

1.3.1保持卫生,定期消毒可用10%~20%生石灰乳或20%草木灰水对圈舍及用具进行消毒。

1.3.2皮下注射按0.2~0.3mg/kg体重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间隔7d重复用药。

1.3.3局部涂搽、喷淋可用0.01%~0.05%双甲脒或0.03%辛硫磷涂搽患部,7~10d后再重复一次。

1.3.4药浴药浴法常用于绵羊,可在木桶、水泥浴池、帆布浴池内进行药浴。可用0.05%辛硫磷、0.05%双甲脒、0.%~0.%溴氰菊酯等。

1.3.5浇泼剂可用外用透皮杀虫剂——虱螨灵。

2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片形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羊患病后常伴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幼畜及绵羊常因此病大批死亡。慢性和隐性患羊消瘦、发育不良及毛、乳产量显著降低。

2.1病原与症状片形吸虫病病原是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一般因羊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而感染该病,本病多于春季、夏末、秋初发生。急性型病羊初发热、衰弱、离群,叩诊肝区,半浊音界限扩大、压痛明显,患羊贫血、黏膜苍白,严重者死亡。慢性型病羊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食欲不振、异嗜、被毛乱而无光,眼睑、颌下、胸前、腹下水肿,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急性死亡的见急性肝炎和贫血现象,慢性的见慢性增生性肝炎,胆管内可见虫体。

2.2诊断采用直接涂片或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

2.3防治

2.3.1定期驱虫可在每年的春季和秋末冬初进行两次预防性驱虫,也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及自身条件确定驱虫次数和驱虫时间。

2.3.2粪便处理及时对畜舍内的粪便进行堆肥发酵处理,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

2.3.3饮水及饲草卫生避免在沼泽、低洼地放牧,以免感染囊蚴。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保证水源清洁卫生。有条件的可采用轮牧方式,以减少感染机会。

2.3.4消灭中间宿主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其生活在低洼阴湿地,可结合水土改造,破坏椎实螺的生存环境。本病流行地区应用药物灭螺,可选用1∶的硫酸铜溶液或2.5mg/L的血防67对椎实螺进行浸杀或喷杀。

2.3.5药物治疗丙硫咪唑(抗蠕敏),按10~20mg/kg口服;五氯柳胺,按15mg/kg口服,本药对成虫有驱除效果,急性治疗时剂量可增至45mg/kg。

3绦虫病

绦虫病是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和牛的小肠所引起的。其中莫尼茨绦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当羔羊、犊牛感染时,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可引起死亡。三种绦虫既可单独感染,也可混合感染。

3.1病原及生活史常见绦虫有贝氏莫尼茨绦虫、扩展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的中间宿主均为地螨。

成虫寄生于羊、牛小肠,它们的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被地螨吞食,虫卵内的六钩蚴在地螨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当终末宿主羊、牛等反刍动物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后,似囊尾蚴在反刍动物消化道逸出,附着在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3.2症状及剖检变化症状的轻重通常与感染强度及患羊的体质、年龄等密切相关。病羊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贫血与水肿。羔羊腹泻时,粪中混有虫体节片,有时可见虫体的一段吊在肛门处。患羊被毛粗乱无光,喜卧,起立困难,体重迅速减轻。虫体阻塞肠管时,羊则出现肠臌胀和腹痛表现,甚至因肠破裂而死亡。有时病羊出现转圈、肌肉痉挛或头后仰等神经症状。后期,患畜仰头倒地,作咀嚼运动,口周流有泡沫,对外界的反应几乎丧失,直至全身衰竭而死。

剖检死羊可在小肠中发现数量不等的虫体,其寄生处有卡他性炎症,有时可见肠壁扩张,肠套叠乃至肠破裂;肠系膜、肠黏膜、肾脏、脾脏甚至肝脏增生性变性;肠黏膜、心内膜和心包膜有明显的出血点;脑内可见出血性浸润和出血;腹腔和颅腔贮有渗出液。

3.3诊断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因绦虫未成熟而无节片排出的,可进行诊断性驱虫,如服药后发现虫体排出或患羊症状明显好转,即可作出诊断。

3.4防治

3.4.1丙硫咪唑按5~20mg/kg体重口服或制成1%悬液灌服。

3.4.2氯硝柳胺(灭绦灵)按70~80mg/kg体重口服。

3.4.3硫双二氯酚按75~mg/kg体重,包在菜叶里口服,亦可灌服。

3.4.4预防在虫体成熟前,即羊放牧后30d内进行第一次驱虫,再经10~15d进行第二次驱虫,这不仅可驱除寄生的绦虫,还可防止牧场或外界环境遭受污染。有条件的可实行轮牧。避免在雨后、清晨和黄昏放牧,以减少羊吃入地螨的机会。结合牧场改良,进行深耕,种植优良牧草或农牧轮作。

4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和流行。

4.1病原与症状本病病原为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刚地弓形虫,其可经口感染,经胎盘感染及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引起感染。大多数成年羊呈隐性感染,妊娠患羊常于分娩前4~6周流产,流产时,大约一半的胎膜有病变,其绒毛叶呈暗红色,绒毛中间有许多直径为1~2mm的白色坏死灶。产出的死羔皮下水肿,体腔内有较多的液体,肠内充血,脑尤其是小脑前部有广泛的炎性小坏死点。此外,在流产组织内可发现弓形虫。少数病例可出现神经症状和呼吸症状,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流泪,流涎,有鼻液,走路摇摆,运动失调,视力障碍,心跳加快,体温41℃以上,呈稽留热,腹泻等。剖检见淋巴结肿大,边缘有小结节,肺表面有散在的小出血点,胸、腹腔有积液。此时肝、肺、脾、淋巴结涂片检查可见弓形虫速殖子。

4.2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检查及血清学试验。

4.2.1病原体检查

4.2.1.1涂片染色镜检采集发热期患羊的血液、脑脊液、眼房水、尿、唾液或淋巴穿刺液涂片染色,对死羊则采取肺、肝及淋巴结等脏器涂片。上述材料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2~3min,瑞氏液直接染色3~5min或以姬姆萨液染色20~30min,待水洗干燥后镜检。

4.2.1.2集虫检查如脏器涂片未发现虫体,可采肺门淋巴结或肝组织3~5g捣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混匀,再用双层纱布过滤,滤液以每分钟转的速度离心3min,取上层液,再以转/min的速度离心10min,取其沉淀物涂片染色镜检。

4.2.1.3压片及切片检查主要用于检查慢性或隐性感染患畜组织中的包囊型虫体。检查时需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或压片供染色镜检。

4.2.1.4动物接种试验未查出虫体的可疑病例,可取肺、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研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每1mL加青霉素0单位、链霉素0μg)混匀,静置,取上清液接种于小白鼠腹腔,每只0.5~1.0mL,接种后连续观察20d,若小白鼠呼吸促迫或死亡,取腹腔液或脏器进行涂片检查。初次接种的小白鼠可能不发病,可用同法对小白鼠进行连续三代盲传后,进行结果判定。

4.2.2血清学诊断此法主要用于患羊生前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方法有色素试验(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法、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皮内变态反应及琼脂扩散反应等。

4.3防治急性病例可应用磺胺类药物,若与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亦可考虑使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和螺旋霉素等。上述药物通常不能杀灭包囊内的慢殖子。常用药物如下:

4.3.1磺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

前者按70mg/kg体重,后者按14mg/kg体重,每日2次,口服,连用3~4d。

4.3.2磺胺甲氧吡嗪+甲氧苄胺嘧啶前者按30mg/kg体重,后者按10mg/kg体重,每日1次,口服。连用3~4d。

4.3.3磺胺-6-甲氧嘧啶按60~mg/kg体重或配合甲氧苄胺嘧啶(14mg/kg体重),每日1次,口服,连用4次,以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并有效阻抑速殖子在体内形成包囊。

4.3.4预防搞好畜舍卫生,定期消毒;防止饲草、饲料和饮水被猫的排泄物污染;流产胎儿及其他排泄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流产地亦应严格消毒;严格处理死于本病或疑为本病的畜尸,以防污染环境或被猫及其他动物吞食。

5羊消化道线虫病

寄生于羊消化道的线虫种类很多,消化道线虫往往混合感染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炎和消化机能障碍,病羊消瘦、贫血,严重者死亡。

5.1病原及生活史羊的常见消化道线虫有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真胃)、奥斯特线虫(寄生于真胃)、古柏线虫(寄生于小肠、胰脏,偶见于真胃)、仰口线虫(寄生于小肠)、夏伯特线虫(寄生于大肠)以及毛首线虫(寄生于盲肠)等。

羊的消化道线虫均系土源性发育,即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家畜感染是由于吞食了被感染性幼虫或感染性虫卵所污染的饲草、饲料及饮水所致。仰口线虫除经口感染外,还能直接钻入皮肤引发感染。

5.2症状及剖检变化病羊感染消化道线虫的主要症状为:消化紊乱,胃肠道发炎,腹泻,消瘦,眼结膜苍白,贫血。少数病例体温升高,呼吸、脉搏频数,心音减弱,病羊终因极度衰竭而亡。

剖检可见消化道各部有数量不等的相应线虫。羊尸消瘦,贫血,内脏显著苍白,胸、腹腔内有淡黄色渗出液,大网膜、肠系膜胶样浸润,肝、脾不同程度萎缩、变性,真胃黏膜水肿,有时可见虫咬的痕迹和针尖大到粟粒大的小结节,小肠和盲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大肠可见黄色小点状结节或化脓性结节及肠壁上留下的一些瘢痕性斑点。

当大肠上的虫卵结节向腹膜面破溃时,可引发腹膜炎和泛发性粘连;向肠腔内破溃时,则引起溃疡性和化脓性肠炎。

5.3诊断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虫卵,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做出诊断。

5.4防治

5.4.1丙硫咪唑按5~20mg/kg体重,口服。

5.4.2左旋咪唑按5~10mg/kg体重混饲喂给或皮下肌内注射。

5.4.3噻苯唑按50mg/kg体重,口服,该药对毛首线虫效果差。

5.4.4预防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驱虫时间和次数。一般可在晚秋转入舍饲后和春季放牧前各进行一次驱虫。羊应饮干净流水或井水,避免吃露水草和在低湿处放牧,以减少感染机会。粪便可进行堆肥发酵,以杀死虫卵。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只抗病能力。

您的转发,是我们的动力!您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smzo.com/cjzz/9143.html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