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利天成鱼类各种病毒病分析

时间:2020-8-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得了白殿风病应该怎么办才好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redianguanzhu/15984.html

鱼类病毒病

已见报道的鱼类病毒病早已超过50种,具推算已研究和报道所鱼类报道约有80余种,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仅介绍我国学者研究报道过或对国内目前某些养殖鱼类有明显危害的病毒病。

草鱼病毒病

草鱼出血病是草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早在年就对此病病原进行了研究报道。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多个单位先后也对此病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草鱼出血病病毒为我国所发现,并最先作了报道。科研人员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理化特性、病毒的核酸性质、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病毒的组织病理、不同病毒分离株的性质特点、病毒的血清学性质、免疫防治等多方面开展了研究(陈燕新等,;邓初夏等,;闵淑琴等,;方勤等,;柯丽华等,;丁清泉等,;江育林等,a)。

病原的性质

病毒为二十面体颗粒,直径为50~80nm,因分离株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陈燕新等()报道的病毒颗粒直径为53nm;而柯丽华等()报道的病毒颗粒直径为71nm。病毒没有脂蛋白囊膜,有双层核衣壳。病毒基因组核酸为RNA,由11个片段组成,总分子量约为15×10-6。病毒能在草鱼吻端细胞株ZC、草鱼肾细胞系CIK和GCK84、草鱼鳍鲦细胞系CF84等中增殖。

症状及危害

出血病流行于鱼种培育时期,病毒主要危害草鱼,但人工感染青鱼也会使之发病。以长为2.5~15cm的鱼苗发病为最常见,常造成大批草鱼鱼种死亡。25℃以下鱼呈隐性感染,当水温超过27℃时,疾病可广为流行,死亡率甚高,常可达90%以上。鱼被病毒感染后可有不同的病症表现,如“红肌肉”症状为肌肉充血呈红色,鳃往往贫血苍白,这多见于7~10cm的小鱼;“红鳍红鳃”症状为鳍基及鳃瓣充血,此症多发在较大的鱼(13cm以上);而“肠炎”症状则以肠道严重充血为主要特征,大、小草鱼均可发生。这三种症状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出现。

病理变化

小血管管壁广泛受损,形成微血栓,同时引起组织器官梗死样病变。在肝细胞等的胞浆内可看到嗜酸性包涵体。白细胞量、淋巴细胞百分率、红细胞量和血红蛋白量明显地低于健康鱼,单核细胞百分率则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血浆总蛋白、胆固醇降低。以肠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鱼其肠上皮细胞肿胀,杯状细胞增加,肠上皮与固有层剥离,肠腔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成片脱落的肠上皮。

检测与防治

在制备出鱼呼肠孤病毒抗血清的基础上,可通过不连续对流免疫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等方法对病原进行早期诊断,也可通过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组织病理学方法以及电镜观察的方法等对草鱼出血病进行初步诊断。通过人工免疫可有效防治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疫苗都可用于生产实践,辅以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莨菪碱)可增强免疫效果。某些中草药、抗生素等的合理适量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减缓病症的作用。

草鱼病毒病除上所述研究得较为详细的呼肠孤病毒外,还有其他有关报道。毛树坚等()报道从在浙江发病的草鱼中分离到一种较小的病毒颗粒,其直径为20~30nm,基因组为单股RNA,无囊膜,经初步鉴定属小RNA病毒。

鲤鱼病毒病

已发现和报道的鲤鱼病毒病主要有鲤春病毒血症、鲤痘疮病、鳃坏死等,以下分别作一简介。

鲤春病毒血症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viraemiaofcarpvirus,SVCV)是能引起鲤鱼急性感染的病原体。鲤鱼被病毒侵染后在水温低于15℃的春季发病,症状表现为传染性腹水肿及传染性鳔炎的综合症,并常能导致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关于病原问题原有些争论,最初认为是细菌,直到年Fijan报道分离出具感染性的病毒后才得以确定。SVCV属弹状病毒科,此科病毒颗粒呈棒状和(或)子弹状,成熟病毒颗粒长~nm,直径为45~95nm。核衣壳由螺旋样缠绕的核蛋白(负链单股RNA加上N蛋白)构成。鲤春病毒血症的暴发流行与水温有关,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6~17℃。病毒可由感病的鱼粪便排出经水体传播,也可经某些吸血寄生虫如鲤鲺(Argulusfoliaceus)和尺蠖鱼蛭(PiscicolageometricaLinnaeus)传播。在自然状态下,除鲤鱼外其他的鱼如草鱼也可感染。SVCV可在一些鱼类细胞如FHM、EPC等中增殖,并引起细胞病变。通过血清学方法可对该病原进行诊断。可参考几种方法对SVCV进行防治:避免病毒源的传入;大力进行无毒苗的培育工作;水温的人工调控(在20℃以上养殖鱼);免疫预防。

鲤鳃坏死病

鲤鳃坏死病(gillnecrosisofcarp)由前苏联学者Shchelkunov和Shchelkunova()报道,他们从一种以鳃坏死为特征的病鱼鳃及肾中分离出了病毒,这种病毒可在FHM细胞中复制,并通过人工感染可使鱼发病。初步判断这种病毒属于虹彩病毒。

鲤鱼痘疮病

鲤鱼痘疮病(fishpox)痘疮病是鲤越冬前后常见的疾病,流行很广。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影响鱼的生长及商品价值。Fijan等()从患病鱼体中分离出疱疹病毒(Herpesvirus)。江育林等(b)报道了电镜观察鲤痘疮病病原的结果。典型的病症是在病鱼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白色块状黏液、似石蜡样增生物,即痘疮。这些痘疮与鱼的体表结合十分牢固,要用小刀才能刮下来。取下痘疮制成超薄切片后,经电镜观察,在细胞质中可见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存在。病毒核心为二十面体,有囊膜。病毒颗粒直径为~nm,核衣壳直径为80~nm。病毒核衣壳在细胞核中形成,当衣壳通过核膜出芽时获得囊膜,同时获得感染细胞的能力。该病毒能在鲤鱼上皮细胞(EPC)中产生细胞病变,形成合胞体。经人工感染试验把病毒悬液接种到健康鲤鱼体内,在10~15℃条件下1个月后被接种鱼的体表能出现痘疮。将痘疮的悬液用划痕法接种鲤鱼后,可在实验室复制出与天然发病时相同的症状,而且可通过改变某些环境因子来控制痘疮的发生与消失。在自然条件下,病毒可通过黏膜表面的接触和污染的水体传播。除了病毒外,Jeney()对鲤鱼其他病害如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的研究进展作了较全面的综述,对鲤鱼病害的防治很有参考价值。

鳗鲡病毒病

国内外都有关于鳗病毒的报道,研究概况见下。

鳗鲡病毒病的种类:欧洲鳗病毒(eelviruseuropean,EVE),鳗鲡病毒(eelvirus,EV),鳗鲡花丛病病毒(cauliflowerdiseaseofeelsvirus),鳗鲡弹状病毒(rhabdovirusofeels),鳗鲡水泡病毒(vesiculovirusofeels)。还有些是在其他鱼类中流行和传染的病毒,如,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pancreaticnerosisvirus,IPNS)、类疱疹病毒(herpeslikevirus)、病毒性出血败血病毒(viralhaemorrhagicsepticaemiavirus,VHSV)等也可感染鳗鱼(Castric等,)。

鳗鲡病毒病的症状及病原性质

较早研究的鳗鲡病毒病原是EVE。日本从欧洲引进鳗鲡苗后的第2年()暴发流行病,约有一半以上鳗鲡死亡,仅一年时间在同一个地方死亡鳗鲡达t。直到年才从肾严重病变的鳗鲡上分离到病毒。此鳗鲡病毒病原属双链RNA病毒,血清学上与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IPNV)的Ab株相近,理化性质也与IPNV相同。由EVE引起的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在日本及中国台湾引起日本鳗鲡死亡。8~14℃时4~26g的幼鳗感染后20d内死亡率达55%。主要的症状和病理变化是:濒死的鳗鲡出现短暂的肌肉痉挛,或鳗体局部僵化,臀鳍和有些病鳗的腹部充血,肾肿大,有腹水,肾小球严重损坏,有的鳗脾脏大面积坏死。在自然发病的鳗中,有鳃组织增生及鳃小片融合的现象(黄琪琰,)。

SchwantzPeitzner()从患有皮肤乳头瘤的鳗鲡血液中分离出了EV。病毒呈圆形,直径为46~54nm。病毒接种鳗鲡后,不产生任何症状,但宿主的胞质中有病毒粒子。Nagabayashi等()从患病的鳗鲡血液中分离出了另一种病毒,称为鳗鲡花丛病病毒(cauliflowerdiseaseofeelsvirus)。此病毒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多型,直径90~nm,表面有长10nm的突起结构物。病鳗的头部和唇部明显地覆盖着增生的扁平细胞,形成像花椰菜样的头部。病毒对乙醚敏感,在4℃中毒力保持3个星期,能凝集鸡和绵羊的红细胞。病毒可在FHM细胞上培养,培养适温为15℃。

此外对鳗鲡不同病毒分离株的血清学关系也进行了研究(Ahne等,)。Jorgensen等()等报道了数国科学家联合从—年在丹麦、英国、法国和苏丹对个鳗池进行病毒测试的结果。他们得到91个病毒样,分析后表明,其中44个鳗鲡弹状病毒(eelrhabdovirusEVEX/EVA)属水泡病毒属(vesiculogroup);3个鳗鲡弹状病毒属于狂犬病毒属(lyssagroup);38个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S);5个类疱疹病毒以及1个病毒性出血败血病毒。可见,鳗鲡病毒病的存在与危害已引起有关科学家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smzo.com/hlff/9139.html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