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8月1日至10月31日是“生命之约,大爱传递”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宣传季 “我的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如果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医学进步做出贡献,那也是一件好事”,蔡女士说。 蔡女士家住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她这几天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完成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并同意捐献角膜。 蔡女士现年66岁,身患脊髓病变已有十余年。18年前,蔡女士突然感觉下肢僵硬乏力,对冷热触觉也变得迟钝,尽管多次检查,仍然无法确定位于脊髓的确切病症,治疗更是无从下手。 身体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让她万念俱灰,就连买菜、骑车上班这些平常小事都变成“难事”,曾经忙个不停的她,如今只能一个人孤单地坐在家中。 幸运的是,同一个住宅区的几位邻居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们平时以姐妹相称,帮助解决蔡女士生活上的困难,陪她聊天解闷、一起锻炼身体,让她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偶然间,蔡女士在报纸上看到遗体捐赠的事情,也了解到很多等待移植的病人只能在病床上苦苦煎熬。由于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完全治疗她的病症,蔡女士逐渐产生捐献遗体的想法,希望为推进医学进步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日前,蔡女士联系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几经辗转,她与鹿城区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随后,鹿城区红十字工作人员来到蔡女士家中,为她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的登记。为了让更多的眼病患者重获光明,蔡女士在“是否捐献眼角膜”后面也打上了勾。 一开始,家里人是不赞同蔡女士的做法的,在她不断地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强烈意愿和器官捐献的意义后,才开始得到理解和支持。 器官捐献 器官捐献就是当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或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或者捐赠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教学。 一方面,器官捐献为需要遗体部分器官的人们提供对于已故人员没有任何意义的器官,而所提供的器官,如果能在有效时间里移植到需要它的身体里,那么可以延续另一个人的生命,让他们更好地、健康地生活。 另一方面,器官捐献为医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助推医学界对生命的奥秘的研究和掌握,更好地为活着的人们服务。 ▼4岁女童因病离世,器官捐献挽救了5个家庭 青岛5岁女童九月突患重病,在她病重救治无望之时,家人忍痛做出决定:孩子去世后,无偿捐献她的器官,用于延续他人生命,也让小九月以“另一种方式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6月21日,小九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的双肾、肝脏和一对角膜共5个器官捐献出来,给5人送去了重生和重见光明的希望。妈妈说,小九月生病后,她曾问女儿“愿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救别的小朋友?”小九月点头说“愿意”,还和妈妈拉钩表示同意。 ▼安徽最小器官捐献者,出生仅10天 8月17日,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合肥一名出生仅10天的婴儿,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就匆匆离去,留下一对肾脏、一对角膜、一对视网膜。长沙一名11岁女童成功接受双肾移植后重获新生。 这个小生命,是安徽年龄最小的器官捐献者。 ▼深圳11岁小学生临终前捐器官救人 年仅11岁的深圳小学生梁耀艺身患脑瘤,临走前他决定捐出肾脏和肝脏。年6月6日,他的心愿达成,其捐出的器官在8小时内挽救了更多的生命。在ICU病房里,小耀艺已经失去了意识,不能自主地合上双眼,于是护士在他眼睛上涂上了厚厚的眼药膏。 因为脑肿瘤的痛苦,曾经的他还想着要改变自己的理想与志愿。只要能康复,他就要当一名医生,要治好大家的病。在这之前,他只想去当一个挣大钱的老板,日后好孝顺妈妈。 遗憾的是他不能当一个医生了,所以他决定捐出自己的器官,并将自己的遗体也捐给医学院,这样算完成了自己走进医科大学的梦想。 据瑞典《每日新闻》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年在瑞典进行了例器官捐献手术,这是年以来手术数量最多的一年。长期以来,在瑞典进行的器官移植手术一直徘徊在每年例左右。 在瑞典万人口中,有万人愿在国家器官捐献登记册上登记,没有登记但对器官捐献态度积极的人可以随身携带器官捐献卡。自年瑞典进行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以来,瑞典在器官移植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在我国,据统计,自年~年的20年来,上海市捐出了自己遗体的市民不足人。上海市全年死亡人数约10万左右,每年却只有人志愿捐献遗体,百分比仅千分之三。然而,在全国和上海的遗体捐献登记者中,真正捐出遗体的比例却较小,约占登记者的15%左右。 伦理观念的影响 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社会,死者完整地入土为安是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算是现在,很多地方的人依然墨守成规,遵循着传统中对待死者的旧习俗。因而对捐献亲属的器官或者遗体这件事,从伦理上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 社会观念的缺失 器官捐献作为一种公民自愿履行的善行,只许捐赠,不可买卖,完全是无偿和公益的。对于这种无利可图的事情,一些人的积极性也就不是那么高,就抱着“我看看就好,就不参与了”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倡议力度不够 国家对于器官捐献的宣传和倡议力度不够,导致民众的器官捐献的概念和意义了解的缺失。至今,还有很多人根本就没听说过器官捐献这件事情,更想不到去考虑要不要捐献自己的器官。 ▼ 既然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了一遭,那很久以后跟这个世界说再见时,就给它留点什么美好的东西吧。 这不是一篇道德绑架文,只是一个真诚的倡议,如果愿意,器官捐献是对我们有限的生命的最好延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