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1、肝组织广泛受损,肝细胞利用葡萄糖合成肝糖原的能力下降,导致血糖升高。 2、肝功能受损,胰高血糖素(体内一种升高血糖的激素)在肝内的灭活减弱,致使血糖升高。 3、由于大量肝细胞受损,致使肝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加重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 4、肝脏病变时,常继发“高醛固酮血症”,当机体失钾过多时,可抑制胰岛素分泌而影响糖代谢。 二、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常常表现为纳差、乏力、腹胀、脾大、黄疸、腹水等慢性肝病症状。而有些肝源性糖尿病人虽然有口渴、多尿症状,常被归结为是使用利尿剂所致,这种情况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患者。 另外,“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特点是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而餐后血糖显著升高。这是因为肝脏病变对糖代谢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当肝脏发生弥漫性病变时,一方面,由于患者肝脏内糖原储备不足以及肝脏对胰岛素的灭活减少(注:正常情况下,大约50%的胰岛素在肝脏被灭活),因此,空腹状态下容易发生低血糖;另一方面,由于肝功能下降,进食后,由于肝糖原的合成能力不足而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三、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 1、在糖尿病发病之前有明确的肝病史,有时与肝病同时发生; 2、有肝功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证据; 3、血糖化验结果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4、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转或恶化与肝功能的改变呈正相关; 5、既往无糖尿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无妊娠、应激及药物因素(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降压药、避孕药)等引起的糖代谢紊乱; 6、排除原发性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以及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对伴有血糖升高(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慢性肝病患者,应注意鉴别它们究竟是“肝源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中的一种),还是“原发性糖尿病”,这对于评估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临床上区分“2型糖尿病”和“肝原性糖尿病”,主要根据:①糖代谢异常与肝硬化的先后关系;②患者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③是否具备空腹低血糖与餐后高血糖的临床特点;④最重要的一点,肝源性糖尿病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或痊愈,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随之降低或完全恢复正常。 四、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 与2型糖尿病相比,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单纯降糖,而应保肝、降糖双管齐下。因为肝病是导致肝源性糖尿病的真正病因,单纯降糖治标不治本。 1、首先要治疗原发病。对于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如HBVDNA阳性要积极抗病毒和保肝治疗,改善肝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2、饮食控制要放宽。对普通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控制非常重要,但对于大多慢性肝病患者却并不一定适合。因为这些患者大都存在营养不良,如果为了控制血糖而过度限制饮食,将会加重低蛋白血症,进而影响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另外,控制饮食还会导致维生素K的摄入量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应适当放宽肝源性糖尿病人的热量摄入,给予高蛋白、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3、运动治疗要适度。运动是控制血糖重要的环节,尤其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及其重要,但对于慢性肝病的患者,要做的适当的休息,因此对于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指导病人活动时要做到适度。 4、降糖首选胰岛素,尽量不用口服降糖药。因为绝大多数口服降糖药都要经过肝脏代谢,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来说,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使肝病加重甚至诱发肝功能衰竭。而胰岛素不仅可有效降低血糖,还可有利肝细胞修复、肝功能恢复,是肝源性糖尿病的最佳选择。在选择胰岛素的剂型时,最好是用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不要用中、长效胰岛素。因为肝硬化时肝糖原储备不足,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低血糖,使用中、长效胰岛素一旦出现低血糖,不便于迅速调整和纠正。对肝功能大致正常的患者也可以采取饮食治疗和口服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来控制血糖,后者主要在肠道发挥作用,几乎不吸收入血,对肝肾无不良影响。原则上双胍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此类病人禁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肝糖原贮存减少,“胰高血糖素”刺激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的能力比没有肝病的糖尿病患者差得多,特别容易出现低血糖,因此,在胰岛素的用量上一定要谨慎,同时要加强自我血糖监测。 北京白癜风介绍北京治疗白癜风到什么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