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9岁之前,林青霞谈及文化知识积累,可能还不如一位普通的大陆初中生。那一年,在他人的引导下,她开始阅读当时热门的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正是通过这本“网红书”,她才第一次接触到“卡夫卡”这个名字。然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其实是大陆初中语文课程中常见的知识点。这说明在那时,“退隐明星”林青霞是多么的“无知”。 完美无缺的“人生赢家”? 林青霞虽然出生在一个并不算太差的家庭,父亲是军医,但她年少时的学业确实不佳,所读的中学水平较低,大学更是无力考取。后来她年纪轻轻便进入娱乐圈谋生,身处喧嚣繁华的环境中,既没有能力,又缺乏兴趣,更无暇去学习。用现代的说法,当时的林青霞几乎是名利场上的标准“名媛”,进出豪宅名车,身披华丽珠宝,但言谈乏味,头脑空洞,也许总共只能容纳十本书。 正是在那年3月,香港一位文化名人应邀前往飞鹅山林宅拜访她。到达后,客人除了惊讶于豪宅内部的朴素雅致外,还发现屋内几乎没有书籍。这位文学教授难以想象一个人不读书是如何生活的。林青霞是山东人,察觉到客人的疑惑后,便直言不讳地表示,她很少读书,闲暇时最多翻看一些“心灵鸡汤”以解闷,尤其是“不太看严肃的长文”。她也提到,平时有些感悟会随手记在纸片上,“锁在抽屉里”。此外,她还自称在学英语,请了一位港大的外教,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坚持。 那个时候的她,显然还不太懂得如何与“文化人”交往。别人辞别时,她硬是塞给人家一本时尚杂志作为“见面礼”,内容是关于英国温莎公爵珠宝收藏的,但人家身为知名教授又怎么可能对这种俗杂志感兴趣?这不过是她个人的爱好罢了,然而她并不明白其中的区别。 到了年,尽管林青霞持续进行自我调适,但她的“文化品味”和内心爱好似乎仍然没有明显变化。 那年的秋天,她与朋友一起前往北京观看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此期间,有人提议她去拜访“文苑三老”杨绛、季羡林和杨宪益,但她对翻译家“杨宪益”毫无了解,表示从未听闻,因此对“天天泡着见老人家”并不热衷,便拒绝了这项安排,转而去见了明星胡军,甚至将原本准备送给杨宪益的“见面礼”——一条驼色开司米围巾,也换成了送给“大帅哥”胡军。据说,多年后,这次临时的放弃成为她心中“最难忘的遗憾”。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林青霞刚刚踏上文化之路,整体上处于迷茫的状态,感觉与她的专业完全没有关联。那时她已对《红楼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甚至还饰演过“怡红公子”贾宝玉,并在努力学习英语,但对于该书的译者仍然一无所知。然而,在她内心深处,“文化名人”的地位显然不如“年轻帅哥”重要。尽管她曾对他人提到过“那些肤浅的八卦杂志”,直言“再也无法继续阅读,只喜欢高端文化期刊”,并且时常请人推荐好书。 大家常说“染缸里难出白布”,然而谁也没预料到,短短数年之内,“娱乐明星”林青霞几乎脱胎换骨,迅速蜕变成“著名作家”。这样的变化显然与她的刻苦努力息息相关。知情人士透露,从年到年,这三年间,林青霞首次尝试写作,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书房里认真练笔,反复修改,周而复始地增删,最终的作品仅有5篇,体现了她的谨慎。据说,为了写作,她常常熬夜到天明,许多文坛大咖朋友常在清晨六七点时收到她的“请教”初稿。那些时候,如果有人进入她的书房,会惊讶地发现地上满是捏成球状的稿纸,“就像电影里贫困的作家”一样。林青霞,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她了。 洗尽铅华,退出影坛,林青霞是认真的。她的天赋确实不凡,“灵秀敏锐,悟性极高”,从毫无基础到捧得两岸文学大奖,她实际上已花费了整整21年,与她22年的演艺生涯几乎相当。在这个过程中,她显然阅读了大量优质的中西经典,别提《红楼梦》能随时引用金句,就连杨绛翻译的柏拉图《斐多》,她也熟稔得可以随时脱口而出。在散文创作上,她受董桥和蒋勋等文字大家的指导,特意模仿杨绛那种清淡洒脱的文风,风格上已相当接近。她后半生的自我定位,希望成为的角色,似乎就是“文化人”。在年,她为他人撰写书序时感慨,表示“一直向往成为一个文化人”,这可视为“夫人自述”。 当代中国娱乐圈中的“明星”,林青霞的“文化转型”,可以说是最彻底且成功的一个。这并不是夸奖,她所获得的文学奖项是否“实至名归”也值得讨论,但她的成就与水平无疑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并没有过多水分。年,她给“密友”写信时“炫耀”道:“这几年我阅读了许多书籍,交了不少有见识的朋友,过得非常开心”——成为“文化人”,确实是她的兴趣与目标,这绝非虚假。在如今的娱乐圈,她的文化素养已经达到了“顶尖”的水平。她喜爱的作家包括张爱玲、太宰治、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昆德拉,品味也算得上“高雅”。如今的明星中,还有谁能与她探讨常玉、邵洵美、唐德刚、范晔(翻译者)等人呢?唯有林青霞可以胜任,除此之外,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人。 饶宗颐题字 我认为,现在的华语娱乐圈女星中,真正写文章写得好的,数来数去只有两位——陈冲和林青霞,她们的水平完全可以媲美知名散文作家,而相比之下,陈冲的阅读量显然不如林青霞。至于杨幂在C刊发表论文之类,明眼人一看便知,不需多言。 谈及林青霞“跨入”文化领域的机缘,必须特别提到她最关键的“牵线人”和“把关者”——她的挚友金圣华女士。金圣华实际上是林青霞在文学界大放异彩的“幕后支持者”。 金圣华 金圣华是民国“电影人”金信民的女儿,拥有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系主任。她大半生在学术界中打拼,是华人文化领域的杰出教授之一,季羡林曾戏称“全世界都知道她”。她们的相识颇具偶然性。年,金圣华仍是港中大翻译系的一名年轻讲师,有次被指派翻译美国作家CarsonMcCullers的一部小说,而当时香港几乎没有该书的英文原版,移居加州的前资深娱乐记者张乐乐刚好有本在手,于是两人约定见面,很快成了好友与笔友。张乐乐与张国荣、林青霞等圈内明星关系密切,年回港时,特意安排了一次聚会,让林青霞与金圣华相识。 与金圣华 金圣华性格温和,为人恭谦,出身于演艺世家,从事教书育人多年。那些年,她接连失去了父母和伴侣,犹如“失去了后盾的孤军,独自徘徊在夕阳下的沙场,拖着疲惫的身影孤行”,因此很开心能够收下这样一位在文坛享有盛名且关心人的弟子。而林青霞则仰慕文人,渴望弥补自己的文化素养,毫无架子,尊重师道,于是两人志趣相投,感情如旧。她们既是“师徒”,又是“姐妹”,饮酒作乐,轻松交谈,共同排解烦恼,情谊深厚。可以说,在49岁那年,金圣华突然的出现,明显改变了林青霞后半生的轨迹:她从一位红遍大江南北的“影视明星”,经历繁华后见真淳,华丽转型为享誉中外的“知名作家”与“专栏作家”,从此在香江飞鹅山的豪宅中过上了“半个读书人”的生活。 童年时期的金圣华和他的父亲金信民 对林青霞而言,金圣华的引导意义非凡。首先,金圣华作为行业顶尖的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她是真正的专家,推荐给林青霞的阅读书单都具极高的文化品位,学习过程中更有她随时的指导,这在娱乐圈中相当于“大师授业”。在金圣华的耐心引导下,林青霞逐步阅读了《红楼梦》《百年孤独》以及毛姆、海明威、杜拉斯、契诃夫、太宰治等经典作品。其次,金圣华在学术界深耕多年,社交圈广泛,与杨绛、西蒙·波伏娃等都有交情,真正体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她“钦点”的人物都是值得尊敬的一流人才。 林青霞的“老师”几乎全是金圣华推荐的。她所结识的“师友”阵容可谓顶尖,其中包括董桥、蒋勋、傅聪、蔡澜、白先勇、饶宗颐、余光中、林文月、林燕妮、郑培凯、张大春、黄永玉、乔志高、金耀基和施议对,这些人都是当代华人知识界的佼佼者。如今媒体谈及林青霞,常常称赞其“殿堂级名单”,虽然有些夸张,但当代中国的顶级文化人几乎也确实是这些人。 这样的林青霞,相当于在“翰林院”进修。这就有点像郭靖所宗的人物,随便一两句启发都胜过在大学读“写作班”几年,更何况是倾囊相授了? 例如,她向倪匡请教,对方认真地告诉她:“文章分两种:一种吸引人,一种乏味。”表面看似是敷衍的话,实则蕴含真理,因此林青霞从此牢记写作需避免“枯燥无味”的原则,进步飞快。“不可不读”的董桥是她的“专属写作导师”,时常邀请她聚餐,每次都教她顺应天性,倡导“行云流水的自然韵味”,并叮嘱她切忌过于追求文法;余光中则是随笔的高手,亲自指导她“音乐感与节奏感”;岛上的龙女士是她的“字导师”,教她文章应如雕刻版,删去多余赘字,尤其要避免“我”字;张大春的“私传”秘诀是“写别人未曾写过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大师的熏陶下,林青霞难以不脱胎换骨。 林青霞非常好学。她每篇文章写完后都会反复修改超过10遍,才会发表。据说在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的讲座上,她总是默默坐在最后一排,并在结束时悄然离开。一位好友在香港求学时多次在教室邂逅她。若没有金圣华的悉心指导和众多高手的支持,林青霞很可能没机会如此深造,甚至可能走上弯路。她自己曾提到,已出版的三本文集《窗里窗外》等皆是在金圣华的鼓励下完成的;每当写完一篇文章,她都会与“旧雨新知”们分享,征求他们的意见,再认真思考、改进。作为“文学新人”,林青霞几乎调动了整个华语文坛的大家为她传授。难怪她在年正式开始写作,短短6年后,她的文章便被选入上海名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中。 在这方面,林青霞实属幸运,得天独厚。与此同时,许多娱乐圈明星,在拥有财富与名声后,渴望文化修养,想要充实内心,亦喜欢接近“知识分子”,但他们往往缺乏识人之能,且自身又无辨别能力,容易陷入“江湖术士”的圈子。那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不仅未能提升素养,连正经书籍也难以读几本,反而愈发迷失,可谓是一本正经却让别人难以理解。老实说,诸如某些大明星的例子,如陈某、靳某、江某燕等,虽然对“文化情怀”表现得十分热衷,但一旦陷入“文化范”,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却让旁观者感到十分尴尬。这些都成为了“不得其门而入”的典型反面教材。 年,林青霞与父母终于与分离了39年的亲姐姐在河南重聚。 林青霞的另一位“忘年交”小思教授曾表示:“青霞的朋友圈和经历,别人是无法触及的。”这是他的总结。我在此基础上加了四个字,强调了这一点。 林青霞的不断“成功”,总是能够平稳地迈向“人生赢家”,让人感慨不已。实际上,在“隔绝外界喧嚣进入中年”之前,林青霞从未想过会成为“著名作家”;就像她在17岁之前,根本不敢奢望会以“明星”的身份铭刻于历史。 据她的同学透露,林青霞在上学时成绩不佳,常常在街上闲逛,因此被星探发掘。 林青霞曾表示,她来自普通家庭,在年轻时被“星探”偶然发现之前,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进入演艺圈,更未曾设想会成为一位“人气明星”。她曾非常渴望上大学,但因为能力有限始终未能如愿。那时候,她为自己计划的未来要么是做秘书,要么是当空姐。谁能想到,她这个“丑小鸭”会在17岁时意外地参演琼瑶剧《窗外》,从而一夜成名,横扫华语电影界整整22年。那曾是她难以企及的梦想。 她曾告诉身边的朋友,小时候家住在台北县三重市时,家门口总能看到几个邻居阿姨在摆摊谋生。黄昏时分,夕阳逐渐西下,她们总是背着装满棉袄的大布袋,愉快地有说有笑回家,这让她感到十分羡慕。她曾幻想,这样的“中老年妇女”或许就是她这个失学者的未来,但她并没有感到失落。反而,她想到原来摆摊也能如此快乐,还有很多“好姐妹”能够欢声笑语,过这样的生活,也未尝不可。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情感。 林青霞常常感叹,人生充满了意外。她进入影视行业是偶然,写作是偶然,成名也是偶然,活到现在同样是偶然。在年,她被邀请担任港中大“善衡书院”的荣誉院士,照例在晚宴上发表讲话。面对满座的年轻人,她认真地说道,“要有梦想,有时连你从未敢想的梦想都有可能实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魅力,重要的是要发掘并善用它们”,显然是出自内心。她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表示,“能够阅读好书,与朋友交流写作心得,就已经感到满足”。 荣誉院士 在当时的观众席右侧,有位学习宗教研究的男生,因患脊髓肌肉萎缩症,导致全身从颈部以下无法活动,因此只能坐在轮椅上专心聆听。林青霞在演讲时向下望去,显然注意到了他。演讲结束后,她走下讲台,特意走到那位男生身旁,抱着他并在他脸颊上心疼地亲了一下。在场的某位大佬事后回忆道,那一刻的林青霞,自然流露出的悲悯情怀,让他这位研究文学多年的教授,似乎瞬间领悟了一个一直未明白的“利维斯之问”:一个成功的作家,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