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现在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机。不过,在外出游玩的时候,也要警惕蜱虫的叮咬。野生蜱虫可以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近年来,我国的河南、山东等地都曾爆发过“蜱虫病”。 给大家举个栗子! 去年6月份,43岁的武汉公司白领胡女士,在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和同事去神农架爬山。当晚她用手摸到后腰上有个圆圆的小包,大约有小指甲盖大小,她请同事帮忙瞧瞧,同事看了说“是个黑痣”。
回到武汉后,胡女士一直纳闷,怎么平白多了这么大一颗痣?她甚至猜测是不是得了黑色素瘤,便让老公细细看。老公举着手电筒照了半天,突然惊叫:“这东西是活的!”胡女士吓得差点直接晕倒。
6月2日一早,胡女医院急诊科求治。医生检查确认,这颗活的“黑痣”就是蜱虫。蜱虫的头部和两只“脚”已经深深埋入她的皮肤,周围的皮肤组织已经出现感染和红肿。 在充分考虑了蜱虫的特点和危害后,当天医生花了2个小时为胡女士做了扩创取异物切除术,小心挖除部分感染组织,蜱虫取下来时还是活的。随后胡女士接受清创消毒,缝合伤口后平安回家。 那么,什么是蜱虫呢?它都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预防呢?别急,广角君这就慢慢为你道来。 蜱虫是携带病毒的“吸血虫”蜱虫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每年的4月到10月份是它的活动旺盛期。 蜱虫在吸血时,会分泌神经毒,有时使宿主麻痹或死亡,并会传播森林脑炎、出血热等疾病,造成死亡或形成后遗症。 蜱虫吸血前只有虱子般大小,吸饱后,虫体可胀大倍。蜱虫的吸血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就像这样: 遭蜱虫叮咬,千万别麻痹大意据湖北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专家熊进峰介绍,蜱虫喜欢一般选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挠的部位,如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等叮咬。被叮咬的人发病前会有1至2周的潜伏期,之后可能会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因血小板数值下降,全身出血而亡。 医生提醒,到野外活动后,如果出现高热和斑疹等病情,要想想是否被蜱虫叮咬过。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被咬了怎么处理呢?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表示,常遛狗、爱钓鱼、喜野外游玩者及儿童等四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防蜱虫,因为他们经常在上述地段游玩。 艾医生同时表示,蜱虫咬人后,必须尽快取出,若任其叮咬,轻者数年内遇阴雨天气,患处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出血热及脑炎。 他特别强调,一旦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生拉硬拽、强行拔除,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应该用酒精、煤油、松节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友情提醒:扫墓踏青尽量别在草地久坐春季到来,外出踏青游玩时要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处长时间坐卧。
疾控专家提醒:在进入森林、草地时应穿长袖衣裤、戴防护帽,扎紧裤脚和领口;离开时应对服装表面进行清理,防止将蜱虫带回家;回家后要立刻洗澡,冲掉有可能沾在身体上的蜱虫。 友情提醒:清明扫墓注意文明礼仪另据记者了解,3月29日,泉州迎来了清明祭扫的第一个高峰,单宏福园祭扫人数就突破了5万人次,比28日的3.5万人次还多出不少。人多车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增加,给园区交通、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宏福园工作人员预计,清明小长假期间将迎来第二次祭扫高峰,每日约有8万人次,建议市民错峰出行、文明祭扫。 不文明现象:随意停车掉头导致交通拥堵 由于车流的激增与部分市民随意停车,江滨北路与北清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到宏福园路口方向的车道已经出现了车流滞留,个别车辆加塞以及不按道行驶,导致交通有些混乱。 在清源山,一些市民随意在山路上停车或上下车,占用车道导致交通滞留的现象时有发生。 不文明现象:随意丢弃垃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祭扫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还是不少。在清源山上,山林墓地边上的野草丛中,遗落了不少垃圾,有水果皮、塑料袋等等,墓地边也有烧纸钱的灰烬。 泉州市森林防火办有关负责人提醒,清明期间是火灾的高发期,市民可通过鲜花祭拜、在墓地旁植树等祭扫方式,代替上香、放鞭炮、烧纸钱等传统的扫墓习俗,文明节俭又安全。 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